中国大运河蓝皮书: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(2021)
发布时间:2022-04-14 09:45:42本书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、黄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、运河区域文旅融合、运河交通运输与城乡协同发展、运河城镇、世界运河等几个方面,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,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,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,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。
编撰机构简介
摘要
中国大运河蓝皮书编委会
皮书数据库
基本子库
法律声明
Abstract
Ⅰ 总报告
B.1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报告
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与主要成果
(一)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
(二)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进行
(三)大运河“文旅融合”水平不断提升
(四)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
(五)运河学研究百花齐放
二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
(一)多方式、多样化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
(二)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若干问题研究亟待展开
(三)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阶段瓶颈问题突出
(四)数字技术发展迅速,但数字资源过于分散
(五)基础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之间畛域分明
三 对策与建议
(一)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,突出公园的功能与特色
1.处理好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关系
2.突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“标志性”与“化育性”功能
3.注意挖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区域特色,建立虚拟传播空间
4.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、管理体制和模式
(二)在文旅融合和遗产保护方面,打造“千年运河”品牌,提高运河文化及旅游产业的“品质”
(三)在生态环境方面实现生态保护、污染防控、资源利用等全域“共治”与“共享”
Ⅱ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篇
B.2 从国家公园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探索
一 从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到中国首倡国家文化公园的演变
(一)从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的理论与实践到中国首倡国家文化公园的背景
(二)从国家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相关学术研究的梳理
1.国外对国家公园的研究
2.国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
3.从文化线路、线性文化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
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
(一)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容
(二)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目标的五大系统
1.构建人文生态系统
2.构建文化意义系统
3.构建文旅产业系统
4.构建心理需求系统
5.构建制度规范系统
(三)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、国际视角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
1.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、国际视角的人文生态系统
2.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、国际视角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意义符号系统与实践路径
3.构建基于“国际循环”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活力系统与实践路径
4.构建“求同存异”框架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国际受众心理需求系统与实践路径
(四)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制度与体制机制
(五)构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开发利用机制
(六)构建基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文化传播方式
B.3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调研报告
一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
二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“四待加强”
三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“四重思考”
四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六点建议
B.4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原则与路径研究*
一 大运河山东段基本情况
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
(一)对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认识不清
(二)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同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
(三)建设和管理主体不明确
(四)文化内涵挖掘梳理不够充分
(五)统筹协调能力不强
三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
(一)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
(二)协调发展的原则
(三)可持续发展的原则
(四)可操作性原则
四 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
(一)提高重视程度,完善管理体制
(二)加大遗产保护力度,创新传承利用模式
(三)成立专门智库,强化学术研究
(四)完善配套设施,提升旅游服务水平
(五)推进实施重大工程,打造特色旅游线路
(六)加强统筹协调,促进区域协同发展
Ⅲ 黄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篇
B.5 鲁豫两省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路径探讨*
一 鲁豫两省黄运区域的历史地理概况
(一)黄运区域形似“银杏叶”或“绿折扇”
(二)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下游的河道
(三)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下游的地貌
二 鲁豫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的可行性分析
(一)统筹治理才能体现两省联动整治的终极效果
(二)抓好示范项目的规划建设才能实现两省的双赢
(三)鲁豫两省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的贯通思维
三 鲁豫两省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的典型案例与整合思路
(一)河南省沿黄地区生态一体化修复的基本情况
(二)山东省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的基本情况
(三)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需要顶层设计先导
(四)运用项目开发驱动山东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
四 加强文化创意,形成社会合力
(一)创建大运河文化与旅游示范区
(二)大力培育和弘扬运河生态文化
(三)推进全民绿色教育的理念宣教
(四)做好沿河文物遗产的保护整合
B.6 大运河山东段湖泊水生植物分布、环境效应及管理对策
一 大运河山东段湖泊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特征
二 大运河山东段湖泊水生植物的环境效应
三 管理对策和建议
(一)加强物种入侵监控,保护湖区生态安全
(二)外源内源双管齐下,控制水体富营养化
(三)实施生态养殖,增强下行控制
(四)水生植物适时收割打捞,推进植物资源化利用
Ⅳ 运河区域文旅融合篇
B.7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分析报告
一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城市旅游发展现状
二 2020年大运河城市旅游发展策略及其存在的问题
(一)完善配套政策,推动文旅融合
(二)创新融合机制,营造良好环境
(三)丰富融合形式,打造文旅精品
三 “新态势”下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再思考
(一)加强顶层设计,创新开发路径
(二)理解资源内涵,细化开发对象
1.运河文化遗产类——保护式开发
2.运河古城古镇类——原生态自然式开放
3.文化主题公园类——凝聚文化内核的重塑式开发
(三)打造精优产品,建构精准体系
B.8 京杭大运河文旅融合现状及对策报告
一 京杭大运河旅游现状分析
(一)市场发展现状
(二)主要旅游资源
1.自然旅游资源
2.人文旅游资源
3.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
(三)支撑体系现状
二 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分类
(一)空间融合与功能融合
(二)活动融合
(三)品牌融合
(四)产品融合
三 京杭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
(一)点多面散,整体规划不强
(二)各自为政,市场融合不深
(三)观念落后,产业融合不全
(四)航道紧张,运河水上游难以发展
(五)追求功利,过度开发利用
四 促进文旅融合的对策和建议
(一)统一完成运河旅游规划的编制
1.统筹好各方利益
2.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
3.处理好各种关系
(二)融合开发运河旅游产品,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
1.展示式旅游
2.体验式旅游
3.运河水上遗产游
4.运河生态游
5.网上游运河,推进数字文旅
(三)倾心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线路
1.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研学游
2.京杭大运河沿线古镇记忆游
3.运河文化遗产特色专题游
4.运河水上长线游
5.运河爱国主义传承游
6.运河古都传承游
(四)双向延长运河旅游产业链
(五)打造统一的“下江南游运河”文化旅游品牌
(六)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,创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发展环境
B.9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协调机制*
一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研究概况
二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利用情况
(一)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类型
1.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
2.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
(二)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概况
三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原则
(一)真实性
(二)完整性
(三)延续性
四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协调机制
(一)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
(二)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旅游利用相促进
(三)大运河文化遗产功能延续与旅游发展相融合
(四)大运河文化遗产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相协同
(五)大运河文化遗产法规制度与规划控制相配合
1.法规保障方面
2.制度建设方面
3.遗产保护规划方面
B.10 2019~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旅游业发展报告
一 江苏省旅游资源概述
(一)中国大运河江苏段简介
(二)江苏省旅游资源
二 江苏大运河城市旅游业发展状况
(一)旅游收入方面
(二)2019年“十一”黄金周再创佳绩
(三)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后旅游业的变化
1.疫情影响下,旅游业大幅度萎缩
2.周边游、散客游成为生力军,生态休闲游受到偏爱
3.入境游大幅度萎缩
三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
(一)江苏省旅游业的战略部署
1.缩小南北差异,大力扶持落后地区
2.因地制宜,丰富文旅产品供给,做好全域旅游筹划
3.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,提高游客满意度
4.深度推动“互联网+文旅”宣传推广模式,激活消费热情
5.发挥节事活动吸引力,提升城市知名度
6.培养专门人才,提高管理水平
(二)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旅游业恢复对策
1.政府发挥主导作用
2.注重国内市场,刺激省内需求
3.以网络科技创新助力旅游业复苏
B.11 大运河文化带(聊城段)背景下特色景区IP建设及利用发展报告
一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况概述
(一)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
(二)政府相关支持政策
二 聊城市文化资源分析
(一)聊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分析
(二)聊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
(三)近邻效应影响下游客对旅游景区的评价
(四)聊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
(五)聊城市文旅IP建设理论分析
1.融合创新理论
2.文化消费理论
3.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理论
三 聊城市特色文旅IP建设路径
(一)特色文旅产品IP建设路径
(二)聊城市特色文旅IP建设具体实施路径
1.文化资源挖掘与提炼
2.文旅IP的包装与宣传
3.文旅IP的品牌延伸
4.文化旅游IP的运营
Ⅴ 运河交通运输与城乡协同发展篇
B.12 关于大运河航运业支撑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
一 大运河航运业发展现状
(一)航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
(二)船舶运力持续增长
(三)生产运行稳中有升
(四)管理服务不断规范
(五)整体效能日益显现
二 大运河航运业的发展优势
三 大运河航运业发展的形势分析
四 大运河航运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
五 加快大运河航运业建设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
B.13 2019~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进展调查报告*
一 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文件的制定与发布
二 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
三 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活动的开展
四 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
(一)存在的问题
1.公共文化资源供需不匹配,浪费与不足并存
2.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差距明显,发展不均衡
3.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
4.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社会监督能力有待提高
(二)发展建议
1.成立智库为完善公共文化立法建言献策
2.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化建设
3.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
4.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核与问责机制
B.14 大运河区域特色非遗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
一 《规划纲要》、《实施规划》和《战略规划》中的相关阐述
二 山东省大运河非遗产业发展状况介绍
(一)个案介绍
1.德州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
2.聊城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
3.泰安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
4.济宁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
5.枣庄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
(二)存在的问题及原因
三 发展非遗产业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议
(一)合理规划,落实政策
(二)科技助力,品牌聚合
(三)以人为本,传承创新
(四)交流学习,与时俱进
(五)非遗助农,农推非遗
B.15 大运河沿线城市济宁市城乡协同发展报告
一 概况
二 济宁市城乡协同发展现状
(一)规划先行,统筹布局
(二)建设各类园区,促进城乡空间协同发展
(三)坚持提升城乡经济竞争力,提升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水平
(四)统筹规划,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
(五)加强生态环境治理,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发展
三 济宁市城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
(一)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快,转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
(二)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
(三)城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
四 济宁市城乡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
(一)强化规划引领,提升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水平
(二)着力提高创新浓度,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
(三)搭建城乡产业发展平台,提升协同发展水平
Ⅵ 运河城镇篇
B.16 运河古镇五百户历史文化遗产调查报告
一 城镇概况
二 发展现状
(一)位置与人口
(二)经济发展
(三)风俗文化
1.民族文化
2.民俗文化
3.饮食文化
三 历史文化遗产
(一)杨家将文化遗产
(三)运河文化遗产
1.青龙湾减河与青龙湾大堤
2.金门闸
3.土门楼节制闸
4.吴打庄沉船
四 问题与对策
(一)保护传承
(二)对策建议
1.重留存
2.深挖掘
3.合古今
4.入民心
(三)文化小镇发展利用
1.以生态保护为先,不搞“大拆大建”
2.以历史传承为基,实现“古今对话”
3.以弘扬文化为魂,培育“民族精神”
4.以辐射带动为纲,打造“乡村文旅”
B.17 河北省清河县油坊镇运河文化遗产建设报告
一 概况
(一)地理环境
(二)运河关联与定位
二 运河文化遗产
(一)运河工程
(二)运河古镇
(三)运河建筑
1.山西会馆
2.崇兴寺
3.益庆和盐店
三 运河遗产的保护、传承与利用
(一)运河遗产保护
(二)运河遗产传承
(三)运河遗产利用
四 问题与对策
(一)问题
(二)对策
1.推进水系利用保护
2.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
B.18 运河历史文化名镇——朱仙镇发展报告
一 概况
(一)地理位置
(二)自然环境
(三)历史沿革及变迁
二 城镇发展现状
(一)人口与经济发展
(二)社会文化事业发展
1.民生工程扎实有效
2.城镇建设取得历史性的进展
3.镇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
4.加强环卫管理,营造生态宜居的镇域环境
5.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
三 运河文化遗产
(一)遗产概况
(二)运河文化
(三)运河旅游
四 问题与对策
(一)城镇、运河与文化遗产关系分析
(二)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对策
Ⅶ 世界运河篇
B.19 世界知名运河的保护和利用
一 旅游文化开发型运河——里多运河
(一)里多运河历史概述
(二)里多运河保护利用措施分析
1.进行景观特征评估
2.各级政府为保护运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
3.建设便利的旅游设施
二 交通运输型运河——苏伊士运河
(一)苏伊士运河发展简史
(二)苏伊士运河通行费政策以及通行量分析
三 对中国保护和开发大运河的启示
(一)旅游文化方面
(二)运输方面
B.20 克拉运河工程规划的回顾与展望
一 克拉地峡的地理环境与运河工程规划史
二 马六甲海峡面临的问题
三 克拉运河工程存在的问题
(一)运河工程花费巨大
(二)运河回报周期长
(三)泰国国内局势的影响
(四)国际地缘政治博弈
四 克拉运河与“一带一路”
B.21 构建文明互鉴的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
一 WCCO发展历程
二 WCCO成立以来致力于世界运河城市的文化交流
(一)突出“国际性”,走国际化发展之路
1.打造运河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平台
2.组建有志于运河事业的国际化团队
3.拓展运河领域的国际朋友圈
(二)彰显“原点性”,助力扬州世界运河之都建设
1.助力扬州牵头城市作用转型
2.推动扬州城市国际化
3.打造国际性社会组织发展的“扬州模式”
(三)秉持“服务性”,致力服务会员提升组织凝聚力
1.为运河城市宣传助力
2.为运河古镇发展助力
3.为运河精品景区合作出招
三 WCCO的发展愿景及下阶段工作设想
(一)发展愿景
1.努力成为世界运河城市合作的桥梁
2.努力成为国际性社会组织的典范
3.努力成为扬州与世界联系的纽带
(二)工作设想
1.全力打造世界运河城市国家级论坛品牌
2.着力提升WCCO国际交流平台高度
3.抓住机遇,以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世界运河城市合作交流
4.加强项目化合作,提升服务的广度与深度
5.加强自身建设,打造国际性社会组织的典范
四 2021年度WCCO的工作目标与计划思路
(一)工作目标
(二)计划思路
1.高水平办好2021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,全力推动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成为国家层面机制性论坛
2.实质推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的合作,助力世界运河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
3.充分发挥国际性社会组织作用,着力推进世界运河文化交流项目建设
4.探索建立两个新机制,拓展服务会员和国际合作的新渠道
5.密切关注全球疫情态势,继续发挥国际性社会组织应有的责任担当
6.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,积极探索国际性社会组织发展模式
皮书
主要编撰者简介
*此书不提供下载